【美丽城乡 百日攻坚】共同缔造聚民力 易地搬迁谱新篇

为统筹城乡区域和资源环境,推进县乡村三级联动,推动党员干部下沉参与美丽城乡建设工作,动员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构建“主城引领、两圈驱动、多极支撑”城乡发展战略布局。麻城市融媒体中心特开设【美丽城乡 百日攻坚】专栏,敬请关注!

图片



乘马岗镇抢抓“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机遇,重点聚焦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后续生活,关注特殊群体,搭建议事平台,制定村规民约,谋划产业发展,推行“村级搭台,干群唱戏”管理模式,引导易迁群众快速向“稳得住、能致富”目标迈进。

图片


关爱一老一小,共享幸福生活

提升群众归属感


依托“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防返贫监测集中排查等活动,乘马岗镇组织全镇10个安置点所在村深入开展入户走访排查活动,对摸排出的263户566名居住人员基本信息、就读务工信息等建立动态更新台账。针对高龄老人和其他特殊人群,由村“两委”干部和公益性岗位人员实行一对一包保,定期入户慰问,及时协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针对安置点居住儿童,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完善文化休闲活动配套设施,寒暑假日期间联合高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希望家园”志愿服务活动,为适龄儿童辅导功课、丰富假期生活,切实推动易迁老人、留守儿童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图片


聚焦一事一议,共谋村居规划

提升群众融入感


乘马岗镇安置点所在村结合共同缔造活动,建立“党群公议”制度,广泛开展安置点党小组会、塆组会20余场,充分听取群众心声,了解群众期盼,全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红星村结合共同缔造项目,在红星安置点旁建设红星公园,新建红星广场500平米,配套草皮凉亭凉椅,安装景观灯26盏,建设一米菜园500平米,为安置区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的文化休闲场所,解决安置区群众种菜难题。


王家堂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向派出单位财政局筹措资金,在安置点修建了活动广场和交通驿站,使得安置点的面貌焕然一新,亭台林立,鸟语花香,从脏乱差变成人人羡慕的生活乐园,切实解决出行等车难题,极大地促进了群众对本村未来发展的信心,增强了群众对参与本村大事情的兴趣。


规范一言一行,共创文明乡风

提升群众幸福感


选好用好公益性岗位,通过民主评议、集体研究等形式,推举有威信、能管事的老党员、代表负责安置点日常管理维护,共同制定安置点点规民约、落实党员联户、建立红黑榜制度,实现安置点管理与乡村治理有效结合。通过多组织、多开展送戏下乡、集中观影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增强搬迁户情感认同,引导安置点群众自觉维护村居环境,让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坚持一业一品,共帮群众致富

提升群众获得感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乘马岗镇立足地搬迁安置点,紧抓“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点。一方面整合资源发展产业。以安置点为中心,积极整合易迁后扶产业发展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00余万,发展了香菇、果种植产业。建成香菇种植基地,上架1.5万菌棒,配套了香菇清洗烘干设备,通风库、冷冻库等储存设备,年生产总值可达30万元。主动对接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参与1万余棵金果种植。


另一方面,帮助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引进湖北尚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红星村安置点旁边建成红灯笼手工加工厂,吸引安置点及周边居民超3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同时,积极联系对接人社、农业等部门,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安置点有劳动力群众生产技能,促进群众更充分更稳定就业,从“搬出”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转变。


下一步,乘马岗镇将坚持党建引领,总结学习全市共同缔造先进经验,立足乘马革命老区实际,科学研判、精准施策,立足“五个基本”,推进“五共理念”,找准小切口推动大变化,在与群众共同破题中,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美好家园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走出一条易迁后扶的新路子。(陈超 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