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木匠活各类用具的制作方法大致相同,水桶见得最多,却也是最难做的一种。现代工业对这种传统手艺的冲击,使木桶制作技艺显得尤为珍贵。这次梅师傅用一天的时间全程展示了做饭甑的过程。
第一步就是要选好料。一般选用大小中等树龄偏长的杉木芯材,树小还没长成太嫩的话,材质过于疏松,也没有自然的杉木香(这立马让我回味起木饭甑蒸出米饭的清香)。太大太老的树,做圆木产品是浪费,那是大材小用,同时木质过于粗糙僵硬,容易开裂。
梅师傅做木工活五十多年,从不乱砍滥伐,他深知树木成长的不易。别人疏林出来的小园木和因故倒折的杉木,却成为他手中的上好材料。去年严重的冰冻,不少杉木都被折断,他就发动全家人上山去收捡回来,也有邻居上山干活顺便带回来的一些杉木,他也出点钱一一收好,整整齐齐地码放在院子一角他的工作间。
第二步就是破料。放上一段时间,自然风干后,再根据要制作的用品的长短大小下料,主要工具就是锯和斧。
第三步是砍削。锯断劈开的毛料在师傅手中被制作各种规格的木板,全部为手工一块块的砍削而成。
第四步是靠尺、上板凳刨。这可是一个绝对的技术活,一块块独立的木板,最后要做到严丝合缝的拼接成一个圆形器物,拼接部分的坡度是有着严格的数据要求的,推刨子的倾斜度与力度大小的控制全凭手感,没个三五年的专门训练是达不到要求的。梅师傅说,行内有句话是“圆货圆货,一天一个”,足以说明制作圆形用具工序之复杂技术之高超绝非轻而易举之事。
以前家里穷,梅师傅十五岁就跟师学艺,师傅是邻近乡镇的白果人,姓陈。那时一般过硬的手艺是不传外人的,陈师傅有一女,跟梅师傅年龄相近,两家大人已经明确结为亲家,这样才收他为徒。跟师三年,师傅只让他打下手,做些需要力气的粗活,技巧性的东西全凭自己观察摸索。就这样懵懵懂懂的跟着师傅走南闯北近三年,倒也能混口饱饭吃。后来又因一些原因,约定的亲事取消,他也没再跟师父学艺,他就跟本地一个老匠人打下手,继续边做边学,终于学得一门好艺,就这样挑着工具行走四方,在邻近的河南、安徽有了名气,直至成家立业,养育了一双儿女,过上了好日子。
第五步是做销。竹销约一寸长,一般用老楠竹,竹销削好后浸水为宜。
木桶制作过程中,圆桶匠通常用竹销来固定各板块,这是木桶不用铁钉的高明之处。
第六步是钻眼。上销前要用圆规尺在板材腰部划线钻两眼,划线钻眼部位须每块板材一致,便于拼接。确定钻眼部位了就可以钻眼了。尽管现在有了电钻,一些关键的眼位,他还是一个个的手工精细的钻。
第七步是拼缝。每块板上插两枝竹销拼接板块,拼板时宜大小板材组合,直至围成圆形。拼接时全靠手工慢慢挤压,力度控制很重要,力气不匀会弄坏竹销或眼位,或者是板板之间不够紧密,还得用木锤轻轻敲击方可。
第八步是上箍。先是上竹箍,慢慢箍上去,让板壁之间合缝紧密,主要是方便把桶的外面刨光。
然后再用铁丝上箍将拼接板扎紧。再用圆刨将器物内口刨圆刨光。内口刨好后取箍,用木工刨将外面刨光刨圆。内外全刨好后重上箍并扎紧。
第九步是锯齐底部。用特制刨子将器物上下口刨光。
第十步是做底板、上底板。用尺量底部直径,确定底板大小,用曲线锯将底板锯好。用一字刨将底边削圆,最后就可以装底板了。
梅师傅手艺精湛,为人热情大方,受到大家的欢迎,所以他做出来的产品大都不愁销路,不少外地人前来购买,更有她女儿及其朋友通过电商平台帮他营销,这让他的收入大幅增加。
他说可惜现在没有人愿意学习这工艺了,要不了多久,这工艺肯定会失传,只要还能做得动,他就会不停地做下去,把传统工艺发扬光大,用他自己平生的经验积累为人们提供有品质的生活用具。
补记:梅师傅的工具有很多,每件工具用起来都得心应手,这离不开他对工具的精心维护和保养。每道工序的工具使用也不相同,锯、劈、砍、削、刨、剜、梳、铣、钻、挤、锤各种手法运用自如,自然是他在长期劳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细细品味这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之时,有兴奋赞叹,也有遗憾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