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政工作,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系着民心温度,是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为切实传递党的温暖,精准服务人民群众,市民政局携手市融媒体中心推出【民政之声·情暖麻城】专栏。专栏将紧扣社会关切,围绕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会组织、公益慈善、婚姻登记、殡葬服务等民政职能,努力搭建一个集政策宣传、信息公开、服务便民、交流互动于一体的民生服务新平台,诚邀您持续关注!


织密“一老一小”关爱网
麻城守护困境儿童成长路
织密“一老一小”关爱服务网,是民生保障的重要一环。面对困境儿童监护缺位、经济困难、心理关怀缺失及假期“看护难”等现实挑战,麻城市始终秉持“最有利于儿童”原则,由市民政局牵头,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机制创新破解难题,依托精准服务传递温暖,筑牢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安全防线,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麻城关爱方案”。
三级网络全覆盖
精准数据强支撑
打通关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是做好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关键。麻城市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儿童服务网络:市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配齐专业人员与设施,发挥统筹调度的“中枢”作用;乡镇(街道)配备24名儿童督导员和21名乡镇管理员,承担承上启下的“桥梁”职能;村(社区)配备452名儿童主任和514名村级志愿者,作为深入基层的“服务前哨”,实现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全覆盖。
在精准服务方面,麻城市依托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对流动、留守及困境儿童开展拉网式摸排,实行“一人一档” 动态管理。2025年以来,已累计更新流动儿童信息2475条、留守儿童信息4394条、困境儿童信息2945条,详实的数据台账为实现靶向施策、精准帮扶提供了有力支撑,确保关爱举措精准落实到每个孩子。
机制创新破痛点
个案服务有温度
司法民政协同,破解监护难题。针对部分儿童面临的监护缺失问题,麻城市创新司法与民政协作机制,形成保护合力。以小帅监护权纠纷案为例,司法局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协同检察院、法院、民政等多部门,将原本的“追索抚养费”诉讼优化为“撤销原监护权+指定新监护人”诉讼模式。通过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公安机关跨省协查等方式,最终由法院依法指定其奶奶为合法监护人,使小帅顺利纳入民政救助体系。
截至目前,麻城市已成功化解2起类似监护困境案件,累计走访慰问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70人次,留守儿童5199人次,及时发现并干预小博在内等多起监护缺失风险个案,切实织密儿童监护“安全网”。

引入专业力量,精准满足多元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麻城市引入映山红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专业机构,为困境儿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针对休学少女小茉,社工采用“家庭关系调适+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综合介入模式,运用专业方法改善家庭沟通,联动心理咨询师提供支持,协助申请居家环境改造并对接职业教育资源,帮助其逐步走出困境;对周周兄弟等大病儿童家庭,民政部门联合教育部门落实学费减免,发放临时救助金5000元,并链接公益组织建立长期帮扶;面对辍学少女小雨,通过志愿者改善居住环境、心理咨询师专业干预、对接特教学校定制教育方案,助力其重返校园。
2025年以来,全市共开展个案服务53人(含特殊儿童31人),提供面谈服务714次,已结案14人,持续跟进39人,超80%服务对象生活或心理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汇聚社会力量
填补假期“看护真空”


假期“看护难”是留守儿童关爱中的突出痛点。麻城市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共治的关爱格局。2025年暑期,麻城市民政局联合教育、文旅等多部门,开设39个爱心托管班,覆盖1753名儿童,配备专业教师、高校志愿者及返乡大学生,开设素质拓展、课业辅导、安全教育等特色课程,实现暑期安全事故零发生,让孩子们度过充实、安全的假期。
在汪家冲湾,麻城市指导打造“衍福里”公益社,通过乡贤募资、村民共建,打造集暑期托管、弘学基金、文化传承为一体的乡村儿童服务平台。引入优质师资,探索“公益社+合作社”可持续运营模式,为乡村儿童提供长效支持。目前,全市已联动多家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共同织就多元共治的儿童关爱网络。
下一步,麻城市将实施“社工下乡”计划、设立儿童福利专项基金、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持续完善困境儿童关爱保障体系,护航每一位孩子阳光、健康成长。(王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