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初心使命,坚定文化自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麻城市委宣传部、市纪委监委、市审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面向全市举办麻城市“家风家教”征文大赛活动,特开设【家风家教征文】专栏,刊登优秀征文作品,敬请关注!
大手牵小手 家风代代传
作者:傅文杰
“给我挠痒痒”孙女晚上要睡觉前最喜欢我给她挠痒痒了,挠着挠着不禁让我想起了孩提时爷爷给我挠痒痒的那双手。
爷爷的手很大、很粗糙,纹理很深还有洗不尽的黑迹,大拇指非常大像杵状指,指夹厚墩墩的,轻轻在我背上挠来挠去相当止痒,感觉舒服极了,并且很快就能进入梦乡。要是突然感觉背上刺痛,那一定是爷爷犯困了挠重了。
记事时,爷爷已六十多岁了,生产队为了照顾老年人,就放一条老牛和一条小牛。吃过早早饭我便牵着爷爷的手,听着爷爷拿手的现编顺口溜(七月半的汤粑用糖掺,我一筷子拈来一个半,眼睛望到人扪朝口里按……),看着小伙伴们伸长耳朵往我们这边努力听的样子,我心里得意极了,高高兴兴陪爷爷去放牛。到了空田里把牵牛绳绕到牛的两只角上不管的时候,爷爷就会找个荫凉地,象变魔术从他那皱巴巴的口袋里拿出一本小人书,唾沫往食指上一吐,开始一页一页翻开讲上面的故事。直到后来上小学二年级的哥哥告诉我爷爷不识字,只能写自已的名字和“當”四个字时我还根本就不相信。
记得父亲跟我说,爷爷不识字,之所以能写“當”字,那是因为家里一时拿不出钱,就到当铺,典当些家用东西拿到钱送给私塾先生,次数多了就会写“當”(可能那时没有简化为当)和自已的名字了。更让我吃惊的是爷爷会珠算,爷爷是本族的族长,我们大家族红白喜事都是由爷爷主持,有一次我和本家几个小孩吃完宴席在外面玩耍时,听到屋里传来呯呯呯非常有节奏的珠算声,进屋一看着实让我吓了一跳,爷爷一边听别人报数一边挥动那与算盘不协调的手指,居然指法非常灵活毫不笨拙,大人说这是结算收到的礼金和花费。我上小学时是左肩挂书包右肩挂算盘,有了爷爷的亲自教授,我很快学会了九九口诀表,加减法口诀表和六归七二五除。
到了双抢时,爷爷总牵了生产队年龄稍大的那头牛去犁地耕田,年轻力壮的快牛让给别人,让别人去多抢点工分,那年代工分就是口粮。爷爷说我们家是半边户,吃的有保障些。我放假了提着一个泥桶,跟着爷爷去捡田里犁出的泥鳅、鳝鱼,虽然泥鳅、鳝鱼在我手里一抓滑溜地跑了,但爷爷那双大手沟壑纵横,有着强大的摩擦力,总能让它们乖乖就范。一般上午的收获爷爷送给了借过小人书的小朋友,下午要是又有收获,就留着家里享用。
初中时学了《劝学》一文后,我想以“学不可以已”来勉励自己,吃午饭时便偷偷拿了父亲的文房四宝写下了这五个字张帖在墙上,下午放学发现墙上的纸变成了红色,“学不可以已”五个大字跃然纸上清新飘逸、娟秀颀长,令我羡幕不已。我的父亲是我爷爷叔伯弟兄八个的子弟中唯一送进私塾学堂的,他的毛笔书法和医德一样闻名乡里,亲朋邻里不论是春联还是婚嫁对联有求必应,父亲说他的字是爷爷晚上一手举着灯,一手拿蒲扇盯着练出来的,那时候爷爷的手不是“挠”痒的,是父亲稍显有睡意时用来“敲”头的。父亲小的时候爷爷最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你可不能像你老子一样没文化,大字不识几个”。爷爷奉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爷爷过世后,父亲接过了爷爷一双粗壮的大手里留下的责任和担当,那双勤奋、坚毅、正直的大手在他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迹。父亲像爷爷一样因为德高望重被推崇为族长,不同于爷爷的是父亲对我们不苟言笑,这让我们弟兄仨敬而远之,那时候交通是靠两条腿,父亲偶尔下班回家时我们都睡了,去上班时我们还没起床,除了逢年过节很少见到他。只是在上学后偶尔打开书包发现留给我们诸于“字要端正、学习有进步、继续努力……”的纸条,才知道父亲回家了,在我们睡着时检查了我们的作业。再有机会见到父亲就是他从镇上买到学习资料送到学校或家里的时候,父亲从未拒绝过我们购买课外作业和辅导读本的要求,及时送到我们手中时,临走总不忘要叮嘱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要多从书本里摄取知识,书要多看,脑筋要多用。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我们家的家风家教应该镶嵌在爷爷那双大手深邃的掌纹里,掌纹似河载着道德、诚信、亲情、勤俭、好学……融会一起,然后通过指尖用“敲”“挠”等不同方式一代一代流传着,虽然没有成文家训,但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特有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