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征文】⑰文脉流芳话家风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初心使命,坚定文化自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麻城市委宣传部、市纪委监委、市审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面向全市举办麻城市“家风家教”征文大赛活动,特开设【家风家教征文】专栏,刊登优秀征文作品,敬请关注!

文脉流芳话家风

作者:金莲玉

“做不了大人物就把小人物做好,做不了大事就把小事做好,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良民百姓,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读完金仕善自述《我这大半生》写在最后用以叮嘱后人的这句话,让我刻骨铭心!而他写自传的动因正是金氏家族续谱。

2012年夏天,世界金氏宗亲联谊会金升观等宗亲,来找我的本家曾祖父辈金仕善和同辈金木,要求把麻城金姓续谱之事发动起来。被当代麻城文化人尊称为“文坛泰斗"的金爷爷,因正忙于主编《麻城文化丛书》,便委托金姓聚居地中驿镇原人大主任、退休干部金修锋负责并把这件大事办成功了。当时,金爷爷年过七旬,担任续修族谱的名誉会长,他有话要对金姓后辈们说,于是写下了自述《我这大半生》,将其随《金氏宗谱》一起送给了金姓人家。

他身体力行地“做好小人物,做好小事情”成为《我这大半生》一书的亮点。如他在新洲县文化馆驻点挂职锻炼时,正逢举国饥饿的1960年。因顾虑为公共食堂煮粥的社员偷米,实行一月一换人选,如此频繁换人,让生产队长伤透了脑筋。为难之际,金爷爷自荐煮粥,这让复杂的事一下子变得简单了。队长拉住他的手说:“金同志给我们帮了大忙!” 一时间,下放干部金同志为社员煮粥,成了三店公社新胜管理区的头号新闻,塆塆都希望上级派来一个煮粥的金同志!大半年的煮粥生涯,成了他毕生都感到无尚荣光的美好回忆。

他在麻城县革委会工作时,正值1968年隆冬,大雪飘飞,铺天盖地,天寒地冻。想到交通中断的深山老林里的孤寡老人,他自告奋勇与办事组组长李敬晖、后任市委书记张自安和后任监察委主任谢英烈四人,每人挑一担棉絮,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福田河山区进发。积雪盈尺的山间小路,分不清坡坎坑凼。他们跌跌撞撞,一天下来,身子骨像散了架。来到双庙关管理区那天,又累又饿,加上被白雪映得两眼发花,金爷爷下陡坎进门时,收不住脚,一头撞在门框上,头脑“嗡”地一响,两眼金花四溅,跌倒在门口沟里半天都爬不起来。他们步行往返七天,才送完御寒棉絮。在那人心涣散的年头,有人忙于夺权,有人忙于偷闲,有多少人能像这样关心难以过冬的孤寡老人呢?

他现身说法地告诫子孙:先把小人物小事做好,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凭着良心和本份说话办事,一是一,二是二,做老实人、办实在事,也是他干一行、精一行、成一行的制胜法宝。他一生自强不息、持正不阿、不倾权贵、不慕繁华,著作等身,成就斐然!

常言说“人到古稀,万事皆休”,可他年逾七十,仍在发光发热。当年渴求上进的知青程远忠,在金仕善的悉心帮助和指导下,坚持刻苦自学,终于考取了武汉大学,后来担任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和国采科技董事会主席,为感恩麻城,共出资800万元,委托金仕善牵头成立麻城市传立文化教育促进会。金爷爷在运作这项文化教育工程、资助鼓励寒门学子“传承中华文化,立志报效国家"的同时,还笔耕不辍,主编了《麻城文化丛书》《传立文化》杂志,参与了《麻城文选》《杜鹃》杂志的选编工作,把大爱的阳光洒向麻城大地。他大公无私地制定促进会工作纪律:不得接收被援助的优秀贫困生家庭的礼品,包括整盒香烟及招待餐;在外工作餐从简,不得报销烟酒;平时自己起伙做饭。仅仅有一次常务理事会会后忘了做工作餐,常务理事长、原县长郑贤文提议每人吃一碗5元钱的手擀面简单了事。这类工作纪律和作派,看似小事,实见精神,不少知情人说:“如果大家都像这样勤俭自律,珍惜每一分血汗钱,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就能风清气正,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会加速实现!”

金木哥说:“金仕善老师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写出了自己的一套书,编出了麻城的一套书,帮助了麻城的一批书生,功德无量!”

正是在这位导师级父亲的文化教育熏陶下,金爷爷的小女儿金微,今年在《国庆逢重阳 千里看婆婆》这篇情暖千里之文中写道:“婆婆拿出她陪嫁的银饰交到我手里。我知道这传递的是爱!我一定会保管好婆婆的心爱之物,把家族的爱代代相传……婆婆依依不舍,泪眼婆娑,目送我们上车,我的眼泪也止不住的流……婆婆,别哭,春节再相见!”是啊,长辈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女一生;长辈言传身教,无疑是儿女最好的榜样! 

好的家教家风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孙辈们读了《我这大半生》后受启迪,在新冠肺炎爆发居家隔离期间,眼见爷爷忙于编辑民间文化《麻城专刊》,四个孙子组成团队申请了现为“金仕善文选”的公众号,推送爷爷精选的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他赞叹孙子们像自己一样,找到了珍惜时光的办法,便欣然提笔写了《“‘新冠’封城”封出意外收获》。他在文中说:“通过我的公众号推送文学作品,用以培养孙辈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进而以打造家族文化入手,辐射亲朋好友,提升大家的阅读兴趣,牢固‘家国情怀’,让这个圈子的家家户户成为书香门第,子子孙孙成为国家有用之材。”

对于我这个晚辈族人,他总是充满着期待和鼓励地对我说:“只要你静下心来一定会写出好作品。我的判断不会错:你具备这个潜能!”并赠送了他创作的多部小说、戏剧、纪实文学作品,还有他主编的七卷本《麻城文化丛书》及其他书籍。我从中读到了他高尚的人格、可贵的精神。特别是他在耄耋之年、身体多病的情况下,带领我、金可斤和金业精等家族晚辈学写文化散文,并组建“金老师文学群”。我清楚地记得合写第一篇文化散文《苦难成就辉煌》时,他说金可斤从广州回家了,让我也赶到他儿子家一起研讨文稿写作。时值春节,天冷人忙。我刚到路口停车,一个感人的画面瞬间永远定格在我记忆中:一张清瘦的脸、一双深陷的眼,花白头发、高挑身个的他,站在刺骨寒风中等候。他时而咳嗽几声,走在我前面引路,显得神采奕奕。在与他一起构思、起草、修改及成文中,他总是专注地看着文稿,孜孜不倦,一丝不苟。每当看到写得好的地方,他那额上饱经风霜的皱纹似乎舒展开来,那双睿智的眼睛闪烁着慈祥的光芒,苍老干涸的嘴角露出了温和的笑意。而我与他交往切磋学习中,有时会争论,有时会任性、耍脾气,他都大度地包容了我。在他的熏陶指引下,我这个半路出家、初入文坛的后学也尝到了文学的甜头:我先后有报告文学、群文理论、散文诗歌发表于《文化月刊》《文旅湖北》《艺术》和“文旅中国”“湖北省作家网”“云峰诗社”等国家、省、市级刊物及媒体。今年我们还一起合写了《中馆驿畅想》《关于“文学的力量”的四则故事》等三篇文化散文。每当我在工作生活中倦怠敷衍时,想起他的“做不了大人物就把小人物做好,做不了大事就把小事做好……”便又重新提振了精气神。

金爷爷当初策划续修《金氏宗谱》而写回忆录《我这大半生》,唯愿优良祖德家风,代代传承,勉励金氏族人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良民百姓,多读书、多出好人、多出人才,报效国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普通人,做好小人物小事情,固守家国情怀,韵传书卷家训,既陶冶情操,又兴家旺族,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家也幸甚,国也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