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城乡 你我共建】党建领航科技赋能 李钊村奏响振兴强音

走进宋埠镇李钊村,400余座江南日光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果蔬鲜嫩饱满,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欢声笑语不断。这个曾经普通的村庄,正以党建为舵、科技为帆,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乘风破浪,书写着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新篇章。

党建引领,筑牢振兴根基

“党建强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百姓富”,这句朴实话语在李钊村有了最生动的诠释。面对土地流转的难题,李钊村党组织书记徐德文率先签下协议,党员们纷纷响应,带着村民丈量地块、清障平地。村干部白天挨家挨户做工作,晚上整理资料到深夜,短短1个月,完成了2500多亩零散土地流转。村民们看在眼里,从最初的观望迟疑转变为主动参与,“村干部带头,党员们真心为大家办实事,跟着他们干准没错!”村民刘大姐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资金短缺曾是制约李钊村发展的“拦路虎”,宋埠镇积极奔走争资争项,1500万元财政资金如同“及时雨”,成功撬动3.4亿元社会资本。如今,昔日的田野上,现代化江南日光温室大棚鳞次栉比,宋埠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园3.0版生机勃勃。“去年光在棚里务工就挣了2万多!”正在采摘水果小番茄的张大妈喜滋滋地说。村党组织创新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村民既能拿土地流转费,又能挣务工钱,腰包一天天鼓起来。从闲置土地到产业园区,从观望徘徊到主动参与,李钊村的蜕变,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科技赋能,提升产业质效

李钊村的江南日光温室大棚,是科技赋能产业的生动体现。与传统大棚不同,新大棚实现了温、光、气、水、肥“五位一体”智能调控。物联网系统与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智能融合,让种植管理迈入“一键控温、精准施肥”的数字化新阶段。

种植户张大姐深有感触:“以前种菜全看老天爷脸色,遇到极端天气,产量和质量都没保障。现在大棚里的设备就像智能管家,温度、湿度在数字大屏上一目了然,心里特别踏实。引进的新品种抗病强、产量高、口感好,在市场上特别抢手。”

技术员王师傅指着数字化管理大屏介绍:“这些物联网传感器就是大棚的‘眼睛’和‘耳朵’,实时采集传输数据。通过后台分析,能精准掌握蔬菜各阶段的生长状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会即时预警,我们能迅速响应处置。水肥一体化滴灌不仅节水节肥,还大大提高了效率。这套数字化模式,让种植水平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人力投入也减少了。”据统计,采用数字化管理后,蔬菜产量平均提高20%以上,优质品率提升至90%,村民们对村里发展蔬菜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联农带农,共享发展红利

2023年7月,李钊村成立了麻城市鼎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联农带农注入了新的活力。公司以土地资源整合为切入点,为产业规模化发展筑牢根基。同时,承接劳务派遣与园区基础设施维护业务,向蔬菜大棚园区输送本村及周边劳动力400余人,发放劳务费900多万元。通过规范化服务与精细化管理,去年村集体经济年增收突破100万元。

“这笔钱要花在刀刃上!”村书记徐德文坚定地说。集体增收的资金被精准投入到道路、水利设施修缮等民生工程中,形成“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反哺民生”的良性循环。村民们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租金+薪金+分红”的立体增收模式让大家尝到了甜头。脱贫户在蔬菜分拣、包装等基础岗位优先上岗,月均增收500元,稳稳兜住了民生底线。

更令人振奋的是,村民还可以通过承包大棚种植,参与产业分红,实现了从“打工人”到“合伙人”的身份转变。村民李大哥就是其中之一,他家承包了8个大棚种植精品蔬菜,去年分红就有7万多元。“以前在外打工漂泊不定,现在在家门口当老板,收入比打工高多了,还能照顾家人,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李大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从“看天吃饭”到科技护航,李钊村的蜕变,是宋埠镇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如今,举水河畔的这片热土上,党建引领聚合力,科技赋能促转型,联农带农共富裕的故事仍在续写,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阔步前行。